首页

加入收藏

您现在的位置 : 首页 > 最新资讯

呷哺呷哺涨价的背后:业绩承压高层动荡股东减持

时间:01-29 来源: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:81

呷哺呷哺涨价的背后:业绩承压高层动荡股东减持

近日,有网友发现呷哺呷哺火锅大部分锅底和菜品涨价,呷哺呷哺门店工作人员向财经证实,“(目前)人均大概六十多,确实是有价格的统一调整,但菜品的量也有所上升,比如原来150g的肉调整到200g,所以价格也有等比例上升。”对此,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向财经表示,呷哺呷哺整体的涨价,是基于看到了整个高端火锅高端化的一个趋势,但仍存在一定风险和很大不确定性。业绩承压,翻台率持续走低据官网信息,呷哺集团于1998年11月正式成立。集团前身由创始人贺光启将台式小火锅”一人一锅”的模式引进大陆,最终打造成“快餐式火锅”品牌—呷哺呷哺。2014年,呷哺呷哺成功登陆港股,成为“火锅第一股”。2016年,呷哺呷哺进入了发展高峰期,平均每四天就新增一家门店。2015年至2018年,公司营业收入由24.25亿元增至47.34亿元,净利润由2.63亿元增至4.62亿元。2016年,呷哺呷哺推出“品牌升级计划”,试图从快餐定位转型为“轻正餐”。但疫情的到来重创了呷哺呷哺。2020年,呷哺呷哺营业收入54.55亿元,同比下滑9.5%;净利润仅183.7万元,同比下降99.36%。2021年营收共计61.47亿元,同比增长12.69%;公司归母净利润为-2.93亿元,由盈转亏。这是公司2014年上市后,首次出现亏损。2022年呷哺呷哺继续亏损,报告期内实现营收47.25亿元,同比下滑23.14%;净亏损3.53亿元,较上年同期亏损增加5984万元。2023年半年报显示,2023年上半年,呷哺集团收入同比增加32%至28.46亿元人民币。其中,呷哺呷哺销售额同比增长29.5%至13.77亿元;湊湊销售额同比增长36.8%至约14.02亿元。呷哺集团期内利润为212万元,上年同期为亏损2.78亿元,实现扭亏为盈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呷哺的业绩并未完全回复到2020年的疫情前,呷哺呷哺2019年业绩显示,2019上半年公司收入27.13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27.4%;经调整纯利2.1亿元。呷哺集团表示,2023年中期净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:一是年末储值与会员活动的让利。据了解,今年春节前,时值呷哺集团24周年庆的节点,其推出了“充多少送多少”的会员储值活动。中报显示,24周年庆活动呷哺集团共让利约1.9亿人民币。二是消费降级导致二三线城市门店恢复速度较慢,这一点从其翻台率就可见一斑。中报数据显示,呷哺呷哺在一、二、三线城市的翻台率分别为2.9、2.2、2.1;湊湊火锅在一、二、三线城市的翻台率则分别为2.4、2.0、1.9。二、三线城市的翻台率明显低于其平均翻台率。三是非流动资产的减值。一方面,呷哺集团门店扩张的速度加快,导致装修以及设备等支出增加;另一方面,连续闭店也在不断产生折损,于是出现了非流动资产的减值。对此,呷哺集团的做法是,在谨慎扩张的同时,缩小门店的面积和单店投入,以提升餐厅的坪效和缩短门店的投资回报周期。2021年创始人贺光启表示,将关店止损,后续还将采取一系列行动挽救品牌。“近几年呷哺呷哺走了不少弯路,包括选址、管理、定位等违背了呷哺呷哺作为大众消费为主的餐饮品牌的定位,因此决定今年不再拓展门店。”贺光启表示,“这种断臂止血的方式,是为了公司的持久经营”。数据显示,2014年—2020年,呷哺呷哺门店关闭的数量分别为6家、13家、25家、35家、20家、53家、52家、230家、37家店,8年半时间共计关闭了471家门店。高性价比和平民化曾是呷哺呷哺的标签,然而,近年在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,呷哺呷哺却选择进军高端路线。数据显示,2017年至2019年,呷哺呷哺客单价分别为48.4元、53.3元、55.8元,2020年人均消费突破60元,2020年达到62.3元,2021年继续升高至62.5元。对此,朱丹蓬向财经表示,“呷哺整体的涨价,是基于其看到了整个火锅高端化的趋势,未来对整个服务、食材应该也会有相应的升级,因为其高端子品牌整体的发展非常不错,所以现在想做一个全新的改革,或者重新改变其定位,我认为在这一块有一定风险。现在整体去看它盈利的情况也不理想,所以还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。”高层动荡、股东减持业绩下滑、激发了管理层内部矛盾冲突的进一步恶化。2021年4月,“凑凑”CEO张振纬离职创业,6月,呷哺呷哺发布公告,正式宣布董事会“建议罢免赵怡的执行董事职务”。接连两场人事风波,彻底揭开了呷哺动荡下隐藏的暗流。五个月里,呷哺的股价从28元的历史高位一路跌到了7元,市值蒸发了七成多。二级市场上,呷哺呷哺的表现也并不乐观。自2021年2月1日创下每股27.15港元的高点后,其股价就开始“跌跌不休”。截至2024年1月4日,呷哺呷哺股价已经下滑至每股2.35港元上下。据此前交易所文件显示,呷哺呷哺第二大股东泛大西洋资本集团(General Atlantic,下称“GA”)旗下的General Atlantic Singapore Fund Pte.(下称“GASF”)通过大宗交易悉数配售所持的1.47亿股;配售价格在每股9.25-9.30港元,较前一交易日收盘价9.88港元折让5.9%-6.4%。此次清仓前,创始人贺光启持股41.70%,二股东GASF持股13.56%。公开资料显示,GASF总部位于新加坡,专注于投资亚洲成长型企业。GASF陪伴呷哺呷哺长跑的10年间,呷哺呷哺门店从2012年的300家猛增至2021年的1024家,上市后基本以每年100家左右的速度增长。在高速发展中后期,GASF开始逐渐在高位减持套现。据报道,呷哺呷哺上市之初,GASF持有3.41亿股、持股比例32.32%。2017年四季度和2018年一季度分两次减持,持股比例降低至19.47%;2020年第四季度进一步减持至13.6%。其中2018年初GASF配售出售价格为13.65-14.10港元,套现约1.2亿美元,从这些年的股价走势看,几乎都在高位或最佳时机抛售。有业内人士表示,“资本清仓式”套现退场或许是对呷哺呷哺的发展失去了信心,二股东多次高位减持直到清仓,或许是从业绩角度看呷哺呷哺已支撑不起股价。“越来越贵的火锅消费有消费者感慨,市场消费在降级,而火锅却越吃越贵。火锅涨价似乎是整个市场的共识,以海底捞为例,其最贵的是“经典麻辣锅底”,单锅(约2000克)高达99元,拼锅(约1000克)也有66元。巴奴旗下最贵的一款锅底也要88元。究其原因,或许是不断上涨的原材料造就了价格上涨的局面。数据显示,2018年至今,整个火锅底料的成本上涨了25%-30%。2022年6月就有多家牛油企业宣布涨价,上调幅度在500-600元/吨左右。然而,消费者似乎不愿为涨价的火锅买单。数据显示,国庆期间平均人均餐饮支出较去年同期下降了6元。2022年,中国火锅消费者人均消费50-100元占比45.8% 该价格似勉强足够一个锅底。值得注意的是,相关数据显示,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选择在家自制火锅,这或许为线下火锅门店品牌的未来蒙上一层阴影。数据显示,入冬以来,各大生鲜外卖平台上的火锅材料订单成倍暴涨。京东双十一期间,牛羊肉单价环比降了20%左右。“鲜京采”一款羊肉卷新品该期间成交额超300万。美团数据显示,11月中旬以来,包括火锅底料、蘸料、鲜切牛羊肉以及火锅菜等在内的火锅食材销量大涨,环比前一月增长62%。11月4日到11月5日周末期间,叮咚买菜牛羊预制菜锅底增长超40%;饿了么数据显示,立冬当天平台火锅食材的外卖量环比前一周增长超五成。作者:郑皓元、武子湲主编:陈俊宏

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,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,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。

标签 : 最新资讯